姚京明教授 澳門大學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主任
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自從2003年在澳門成立以來,中央政府以及特區政府對平臺的發展非常重視。在平臺的推動下,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合作領域不斷深化和發展,為澳門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深遠意義。首先,加強了中國與葡語國家的聯繫,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交流得到了加強,促進了友好關係,增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其次,促進了中國與葡語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的貿易和投資提供了便利,推動了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合作。此外,在外交層面,為中國與葡語不同國家保持並發展友好關係提供了有力支持並取得良好效果。
設立葡語國家研究中心,助力中葡經貿合作
如何進一步發揮澳門作為中葡經貿平臺的作用,除了每年舉行的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MIF)和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之外,還有許多潛力有待開發。例如,澳門可以整合資源,定向培養人才,加強對葡語國家國情的研究,並逐漸把澳門打造成一個諮詢服務中心,為中國企業在葡語國家投資和葡語國家在中國投資提供各方面的諮詢服務,特別是法律和文化方面的諮詢服務。
澳門大學中葡雙語中心曾邀一位在巴西著名律師行工作的中國律師舉辦過一場內容豐富的講座。他說儘管中國企業在巴西的投資活動很活躍並且富有熱情,但巴西市場的複雜性遠超預期,這使得投資並非如想像中那樣簡單。由於對當地的法律環境、歷史背景、文化、經濟制度及法律體系缺乏足夠的瞭解,很多中國企業在巴西的業務發展並不順利,遭遇了諸多困難和挑戰。比如:建立工廠時由於對本地勞動法缺少深入的瞭解,導致在雇傭當地工人時面臨許多未曾預料的問題,讓中國企業泥足深陷,苦不堪言,甚至讓一些企業鎩羽而歸,當中有許多值得汲取的經驗教訓。這些教訓告訴我們,要想在葡語國家的市場取得成功,僅僅依靠盲目的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深入瞭解當地的法律法規、市場需求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場機遇,降低投資風險。
儘管澳門很小,但也有獨特的優勢,畢竟中葡文化在這裡交流已有400多年,對葡語國家的文化有一種親近感,而且葡萄牙語是澳門的官方語言,與葡語國家的溝通比較容易。此外,法律制度也與葡語國家相近。澳門還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澳門大學和其他幾所高校都開設了葡語課程,每年都培養很多中葡雙語人才,有的高校已經設有葡語國家的研究機構。因此澳門完全具備條件成爲研究葡語國家國情的中心,這可以讓澳門作爲中葡經貿平臺發揮更為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加強彼此瞭解,深化中葡文化交流
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在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回歸之前,文化局已經出版了很多書籍,例如與國內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葡語作家叢書”,同時也翻譯出版了許多中國作家的作品,比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歌。回歸之後,澳門的翻譯和出版活動依舊活躍,比如葡萄牙人左凱士先生熱愛中國文化,成立了“中之書”出版社,翻譯出版了許多關於中國歷史、思想、藝術、文學等方面的著作。他去年又創辦了一本漢學刊物,圖文並茂,定期出版,不遺餘力地向葡語讀者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
此外,由葡文報紙《句號報》主辦的澳門文學節今年已經舉辦了第十三屆,主辦者每年都會邀請澳門、葡語國家和內地的作家參與這一盛事,余華、王安憶、畢飛宇、東西等著名作家都曾是澳門文學節的嘉賓,可以說澳門文學節已成爲促進中國作家與葡語國家作家交流最重要的平臺。對這樣的人士和活動,特區政府都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儘管我們常說澳門是在歷史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並爲此津津樂道,但也要看到這兩種文化的交流在歷史上主要是由傳教士承擔的。他們將中國的經典著作翻譯成外文,並在歐洲出版。同時,他們也把西方的知識,如幾何、天文、望遠鏡等領域的知識,以及西方的牛痘和油畫技術,通過澳門傳入中國內地。因此,傳教士是中西文化最重要的傳播者,儘管他們轉播知識並非他們的主要目的,而是爲完成他們傳播宗教的任務而服務的。
長期以來,中國人和葡萄牙人在此和睦相處,但基本上處於: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我不確定這是因為雙方都不感興趣,還是其他原因所致,不過彼此確實以一種慣性的漠然來對待溝通與交流。因此,如何加深這種交流變得非常重要。兩個族群彼此應該都有更多的好奇心,有意願去瞭解對方,如果大家都沒有這個意願,這種交流就會變得非常膚淺和表面化,我們不能僅僅讓葡萄牙沒有的澳門菜“葡國鷄”來體現文化交流。
中葡雙語人才培養,需要雙軌並行
一直以來,澳門致力於培養中葡雙語人才,澳門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首先,中葡兩種語言都是澳門的官方語言,這裡有葡文報紙、電臺、電視臺、葡文書店以及許多所設有葡語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的高校。此外這裡還居住著許多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培養中葡雙語人才提供了絕佳的環境。
多年來,澳門的高校培養了大量的中葡雙語人才。澳門不僅為本地輸送了很多人才,還為中國內地輸送了很多人才,目前國內很多高校的葡語教師都是澳門培養的。這反映了澳門在葡語教育領域所作出的重要貢獻。長期以來,我們總是把中國學生作爲培養中葡雙語人才的對象,其實也要鼓勵葡語國家的人士積極學習中文,在他們中間培養中葡雙語人才,也就是說中葡人才培養要兩條路徑並行,把中國學生和葡語國家的學生都作爲培養對象。此外,中葡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語言技巧的培養,語言只是交流工具,還要培養他們具備語言之外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這需要在課程設置上更新思維,從而培養更爲全面的雙語人才。
其次,澳門的人才政策需要進一步優化,以留住自己培養的優秀人才。澳門每年都培養了大批葡語專業的畢業生,其中很多人來自內地,有些非常優秀,但他們基本上都無法留下來,為澳門的發展服務。我認為這不僅是對澳門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也是對澳門未來發展的一種損失。
推進琴澳深度融合,仍需制度創新
國家正在推動大灣區、橫琴與澳門的合作。目前,大灣區已經是一個廣受討論的熱門話題。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而是要協調和優化不同地區的政策,為人員的交流往來、居住和創業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大灣區中的港澳地區,有不同於內地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如何解決不同制度所帶來的制約因素,增強澳門與內地的經濟聯繫和人員往來,吸引資金和人才,也許需要更加開放的思維和制度的創新,這樣才能讓琴澳一體化得到真正的深化。雖然中央政府為促進琴澳的發展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今年又落地實施了“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監管模式,讓澳門與橫琴之間的流動更加暢通,儘管如此,兩地的邊界感仍然非常強烈,澳門人選擇在橫琴的居住和生活依然有諸多不便,比如交通就頗費周折,令人頭疼。
促進琴澳一體化、深化區域合作是兩地共同的願景,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化也需要外部因素的促進,然而澳門的經濟在“請進來,走出去”的兩個層面上都面臨著挑戰,原因是澳門地方狹小,市場有限,人才匱乏,很難把大型企業請進來,在澳門投資,同時澳門也很難走出去,澳門除了“一花獨秀”的博彩業,並沒有大型企業,也不像香港那樣是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或者會展中心,這使得澳門與大灣區內其它地區在經濟上缺少互補性。因此,澳門極力要把自己建設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這個定位沒錯,但感覺成為“旅遊中心”就夠了,畢竟澳門乃彈丸之地,人口密集,大街上人流湧動,誰來到這裡會有“休閒”的感覺呢?
新聞來源:澳門月刊
更多文章請訪問官網:http://www.macaumonthly.net 澳門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