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為了慶祝這個特殊的日子,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葡文系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邀請了三位著名學者開展“名家讀書會”系列活動,其中包括姚京明教授帶來的“我的心遲到了:漫談佩索阿的愛情詩”,沈友友的“‘愛’的含義:從跨文化的視角分享《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的心得”以及左凱士的“澳門:城市與地名”。內容涉及詩歌、宗教與文化。

2021年 4月22日,姚京明教授為“名家讀書會”系列活動開場,主講 《我的心遲到了:費爾南多•佩索阿和他的愛情詩》。姚教授是著名詩人,藝術家,同時也是澳門大學葡文系主任。

該場讀書會主題聚焦於愛情。據姚教授介紹,佩索阿和他心愛的奧菲莉亞之間的愛情故事是非常美麗又浪漫的。為了說明這一點,姚教授展示了佩索阿所寫的一首詩,名為《戀愛的牧羊人》。詩人在詩中描述了一個愛情場景,但他對這份愛情卻沒有信心,也沒有勇氣去表白。姚教授就這一問題評論道:“當一個人墜入愛河時,他必須表達這種情感,這樣心才不會遲到。比寫情書更可笑的是,你在告別時之際,卻發現自己從未寫過信。”

在活動中,五位參與者分享朗讀了他們的原創詩歌。姚教授給出了相應的評價和建議並提到,詩中要有“反邏輯”,但同時也要有意象的“連貫性”。此外,姚教授還鼓勵大家多多嘗試寫詩,因為“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詩人”。

2021年4月30日,中心組織了第二場讀書會並邀請到巴西漢學家沈友友先生做了題為“‘愛’的涵義:從跨文化的視角分享《哥林多前書》第13章的心得”的講座。本場讀書會旨在從跨文化的角度並以《哥林多前書》第13章為出發點,探討西方文學中“愛”的含義。

在最後一場讀書會中,《今日澳門》報社社長,詩人左凱士先生與大家分享了“澳門:地名書”的故事。26歲時,他帶著對詩歌的熱情來到澳門。從那時起,他已經在澳門居住了三十年——“我已經不知道我屬於哪裡了。我來自澳門,也來自葡萄牙……”。

在澳門,街道的名字雖用中葡語言同時寫出,但卻講述著不同的事物。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它們的含義完全不同。例如,澳門半島中心地帶的主要街道在中文裡被稱為新馬路,標誌著一個歷史事件。而在葡萄牙語中,它是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其命名是對當時一位葡萄牙法官的紀念。

《澳門地名書》書中描述了澳門的50個地方,據作者說,每篇散文都表現了一種愛情關係。他說:”澳門這座城市充滿了愛情的象徵。”這些地點激發了他的感情,成為了他創作的源泉。例如,他用大三巴的廢墟形象來象徵與某人的關係。對左凱士而言,澳門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城市,在這裡,兩種文化始終在平行存在著。 “這是一個由許多群體組成的城市,在這裡可以找到自由、人性、熱情與愛。”

通過該系列世界讀書日慶祝活動,中心希望強調阅读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以及阅读帶給我們的無限启示。

自2017年成立起,中葡雙語教學暨培訓中心致力於與中國內地和葡語國家開展長期或短期合作,在教師培訓方面建立聯繫,重點培養中葡雙語人才,共同開展葡語教學和中葡文化領域的研究,並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的跨文化交流。